RSS订阅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袁诚家人文追踪 【美丽乡村】醉美虹山-洛江方志

395 全部文章 | 2019年07月01日
人文追踪 【美丽乡村】醉美虹山-洛江方志



上酒瓶寨采茶
在我小时候,我的家乡虹山及其周边山头上,仍遗存有多个小山寨的遗址。比如美园厝后山上的酒瓶寨,就是其中之一。该寨为石块垒筑而成,最高处为一圆形石墙构物,十几平方米,墙上四周留有枪眼,可能就是山寨炮楼的遗存。炮楼下为百十平方米的平地,四周围有石墙,旧时盖有房屋,袁诚家为驻守人员居住。驻地外围,又有石构围墙,内有地沟,为防御人员通道。寨已废,只剩石构残留。乡人在此合作劈为茶园,我家也占有一股份。 当时,每到春夏期间,我曾数次随着家人及其他相亲上酒瓶寨采茶。茶树在山寨周边种植,属乌龙茶种。由于常年没有很好耕耘培护,茶园已成废园,茶树稀疏零落地在山草中生长,茶叶产量很低。经过半天的采摘,每户只能分得十来斤的茶青,各自拿回家手工制作成品。茶叶量最少,但是自采自制的,泡出茶水来自喝,香喷喷的,别有一种情趣。我们小孩们跟随大人上山寨采茶,说说采茶,还不如说是上山玩耍,有时我们也会帮大人采摘一些茶青,但更多时间是结伴满山跑,去采摘开满山坡上红艳艳的杜鹃花。漫山杜鹃花迎风招展,好像展现出张张笑脸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去亲近他们。我们采摘了杜鹃花,选择那些最鲜丽的花朵放进嘴里咀嚼,甜丝丝的、酸酸的,还有丝丝清香味。有时我们还能采摘到山区孩子们喜欢吃的“中泥”和“车子”等小野果。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有了这些额外的收获,比起采摘茶青更为高兴哩。在虹山地域及周边山头上,还有多个小山寨,如厝斗后山的寨仔、山面的地域的后埔寨、困狗寨等。据说旧时当地上土匪猖獗、姓氏械斗频发,为防止土匪及强姓侵犯,村民集财力构筑山寨,有敌情时即组织村民上寨守护及御敌。为了生存,弱者只有奋起自卫,也才有这些小山寨的产生和存在。时代前进了,社会制度变了,小山寨也就成为废墟和遗址了。
虹 山 土 楼
旧时虹山居民多姓氏,据说有彭、陈、谢、曾、翁、杨等,其中陈为大姓。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彭姓居民占据了整个虹山地域,陈姓和谢姓只剩几户,而曾、翁、杨已是绝迹,只留曾厝垵、翁厝园、杨厝和杨园埔等历史地名而已。据说当时陈姓曾在村里建有祠堂、宫庙,还建过高大的土楼。这些在虹山姓氏居民的衰败甚至绝迹,是否外迁或灭绝,已无处查考。就是彭氏居民,在数百年前亦有大量外迁仙游、莆田、泉州城里、台湾及海外等地繁衍。
说到虹山的土楼,据说陈姓建造的土楼在村中间,雄伟高大,后被一场大火烧毁,其址后为彭姓构建小宗宗祠。彭姓在虹山也曾建有两座土楼,一为凤吟土楼,二为大水路土楼。
凤吟土楼建于凤吟大厝南侧,坐西面东,楼前小溪流过,是一雄伟的巨构。土楼为四方形,高十余米武藤敬司,两层;内中每层有前后厅,设十二间房间围绕中间一大天井,天井周边为走廊环绕。土楼下层墙体为青石条构筑,上层墙体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墙厚一米五。上层四周墙上设有窗户,还留有枪眼。可惜它被二度失火烧毁,后改为民居平屋,现存。此屋是我的出生地,我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是我的故居孤星独吟简谱,我永远记着它。
凤吟土楼的斜对面,还建有大水路土楼,其构制与凤吟土楼相同,楼板为木制。解放前后,该土楼曾为乡政府办公场所。据说,解放前夕,晋江王介曾率国民党反动派剿共部队进驻该土楼。当时带该队伍从仙游方向进村,并捆押两个人入住。一个晚上,有匪兵曾向村民借用锄头等农具,伺候就不见那被捕的两人,该队伍撤走时也没见他们带走那两人。村民都猜想那两人已被害,就到村边山地到处寻找,但没结果。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清理土楼下层的土粪间,发现两具尸骨,才知那两个人被埋于楼下。据说被害那两人系闽中地下党的同志,其尸骨后被有关部门收回安葬。该土楼因没人居住和修护,历经风雨摧残,楼顶楼板坍塌,现只存有高高的四周楼墙。
时代变了,社会在前进,虹山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dhc黄金霜。如今,较为贫穷的山区虹山,村中也到处是新建的楼房,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生活的新面貌。
聚丰宫:五百年圣祖妈信仰
如同泉州有关帝庙、安溪有清水岩一样,虹山人也有着自己的圣地。聚峰宫圣祖妈正是虹山人民不变的信仰。聚峰宫位于虹山下坪岭自然村,内奉祀供奉着许氏法主仙妃,当地村民亲切地尊称许氏法主仙妃为“圣祖母”、“圣祖妈”,是人们心中的守护神。据传,晚唐许仙姑曾学道于名山洞府,得诸名异人点拨,修炼于浙江金华北山,融会贯通,法术高明。许仙姑通晓天文地理,也通晓水法,创水功,故为官民所称赞,而其生前济世救人诸事迹广为世人所传颂。
庇护族人富裕安康
相传当时因虹山人丁稀少,族长发动族人到莆田仙游县“圣泉宫”包圣祖妈香火到虹山塑金身,从此景内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从此族人奉圣祖妈为景内神灵,至今香火兴旺。虹山祀奉圣祖妈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庇护着族人富裕安康。 心诚则灵,有求必应。闽南人对宗教、对神灵的信仰亘古不变。信众们经常来此向圣祖妈求平安、求幸福,特别是求子,不管景内景外的居民,只要是不育不孕的到聚峰宫内讨要宫花回家都能生育,要男的讨要白花、要女的讨要红花,特别灵验。得愿后都到宫中答愿,捐资捐物建宫殿、演戏。
千米人龙迎“圣祖母”
虹山乡每年都会有两次正规的祭祀活动,俗定正月择日春蘸驾游赐福,巡驾到各户家中,各户要摆筵品敬奉,为各户驱邪赐福,欢庆元宵;到了农历九月十五日圣祖妈塑金身之日,当地居民、农民和外出谋生的虹山人都会暂时放下他们的工作回乡祭献供物供奉圣祖妈,边做法事边祭乐。由五音吹和大鼓吹等乐器演奏地方曲调,邀请戏班演戏。圣祖妈祭祀活动最为特色的是千米人龙迎“圣祖母”。每逢那天,一大早,数千名乡亲就穿上统一红装,一手持黄旗霸哥啊,一手持香,守在乡间小道的两侧,翘首等待迎接出境巡香的仙游县鲤南镇圣泉村的圣祖妈许氏法主仙妃。许氏法主仙妃巡香车队刚驶入虹山乡,夹道欢迎的村民们立即敲锣打鼓,引燃烟花爆竹,其阵容和气势在其它地方都是不可比拟的。
海内外同胞情系一方
圣祖妈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圣祖妈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聚峰宫为主要活动场所,以祭祀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圣祖妈信俗五百多年来为百姓所崇拜而传承至今,尤其是洛江籍的港澳台同胞、印尼侨胞普遍信仰圣祖妈,不仅是出于祈福消灾,也是寻根谒祖、民族精神的传承。很多人都把到洛江虹山乡聚峰宫谒祖进香当作一生最大的心愿,圣祖妈信俗不仅成为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的重要文化纽带,更是成为海内外、港、澳、台、印尼侨胞的凝聚核心。
虹 山 古 森 林
在我青少年时,虹山有许许多多的古松树,有的成片成林,有的三两棵手牵手站立路旁为行人遮阴挡雨,有的屹立在小山包上,宛如哨兵任凭风吹雨打,勇敢地保护村庄的安全。 让人一见就永不会忘记虹山古松,就是位于虹山瀑布上方的那一片古松林。其树龄都有数百年,树木多,树龄高,还连成一片。它是虹山村北的挡风林,俗称“风水林”。应该说,它以“风水林”出现,乡人也不敢去砍伐它,才能保留它数百年来为虹山人抵挡西北风,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和庄稼,至今它还生机旺盛、郁郁苍苍。 在这片古松林对面的洋园埔,也有一片生机盎然的古松林,它也起着遮挡西北风的作用。这种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松树,在后厝边上、在后坑坂九头山上、在下坪岭草埔上和山尾宫边上,还有克食桥厝后小山坡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都在为当地尽责服务。它们经历数百年的风霜,有的老态龙钟,有的已枝断体伤,但都还存有极强的生命力,在风中屹立。
水尾树碑:见证虹山人护林意识
水尾树碑位于虹山乡水尾桥西北(原始森林区入口),采用花岗岩石刻,高1.52米。宽0.48米,后0.12米。碑额有浮雕云月,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为保护磻溪旁树林的乡约。上面书写着清道光年间的护林乡约,如“盗砍松柏杂木及其茅草者,罚戏一台饼十斤”、“被风雨损坏,公议出账,亦不得私自抢夺盗砍”、“介居东北地势稍倾,前有乔木参天遮荫风水。间有不肖之徒,运斤叠至,而山尽童。噫!噫!痛哉我。”据考证,这块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树碑,是全国较早的护林碑之一,甚至早于湖北神农架的护林碑,水尾树碑记载了虹山先人艰辛和不朽的护林历史。水尾碑的竖立,为保护“潦水虹山”的风水宝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凝欢。一百多年来,该碑犹如一位威严的历史老人,时刻警示着人们保护周边的森林。据当地人讲,20世纪初,一位孤老阿婆到该林中拾枯枝,犯了碑文禁例,被罚饼十斤黄廷方,戏一台。村里干部知其穷,仍私赠让其受罚以警众。1958年大炼钢铁时,公社组织的青年突击队欲砍伐该片古木去烧炭炼铁,队员看到该碑后,踌躇不前,使得村民有时间赶往劝阻,突击队得知该碑及该林防风保境安民的重要性,古林才幸免于难。如今,潦水虹山仍然是林木葱郁一品公卿,古木参天,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水尾碑的南面有清代单孔石拱桥一座。这里枝繁叶茂,阳光照射不到,对于村民来说,是他们午后休闲娱乐的“圣地”。
传承彭祖文化 打造养生高地
虹山景观的核心价值即在于其自然生态,而这得益于先辈对林木山野的保护星期六约会。正是这种传承不息的护林意识,如今的虹山乡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5%,是天然的大氧吧。“除了百年原始森林李玟暎,落差百米的彩虹瀑布是虹山得名缘由,也是为人熟知的一大景点。 时下,人们可以沿着漈溪两岸的步道,一路行至原始森林,抵达瀑布下方。一路上田地里庄稼喜人,森林中树木参天,水尾树碑默然矗立,百米飞瀑倾泻而下,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移步换景。
彭祖是传说中的古代养生家。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到殷商末纣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精于养生,《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刘欣美《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不过,一人享寿竟至八百余岁,显然是不可能的。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可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记》还记载了个彭姓氏族被封国于大彭等地。但对于彭祖善于养生的种种传说历代并无异议,可以推想,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而名闻于世,于是逐渐产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故彭祖这个氏族可以说是上古时代一个有代表性的著名长寿家族。 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离不了文化的支撑。而在虹山乡,彭祖文化或许就是这片土地后发崛起的文化底气所在。 作为彭祖的后裔,虹山彭氏入闽已逾千年,迁徙海内外的子孙繁多。更不用说在虹山乡本地,1.3万的人口中,彭姓占到1.2万多人!“至今,虹山仍保存了年代久远的彭姓闽南古民居上百座,数量之大较为罕见。”虹山乡乡长张劲松说,深入挖掘内涵,虹山正在全面整理彭祖养生文化,并依托古民居大厝建设养生度假区,“届时欢迎大家带着长辈一起来这里感受独特养生环境的魅力欢途网!” 虹山彭氏家庙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大门柱古联为:“支分唐朝历百载,祠占泉山第一家”。现在,虹山乡下设虹山、松角山、苏山、张坂、白凤等五个村,全乡彭姓约有一万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也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 泉州市虹山彭氏祖祠理事代表大会曾于2005年8月在虹山彭氏祖祠隆重召开。来自虹山乡各个自然村以及福建省内15个宗亲聚居点的理事代表欢聚一堂,同叙亲情,共联宗谊。会议还宣读了《福建省泉州虹山彭氏祖祠理事会章程》。虹山彭氏祖祠理事代表大会的成立对推广虹山彭祖文化、养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虹山本身的与彭祖的渊源和养生文化,虹山的生态环境也是养生的代言词之一。虹山距离市区50多公里,原始生态保存较好,是泉州中心市区的“后花园”,也是木兰溪(流向仙游)及晋江上游的发源地之一。全乡森林覆盖率超过70%,环境优美,构成了绝佳的“天然氧吧”。而这样的环境也是最宜居,最养生的。 在虹山随便一走,都可以看见长寿老人在田间地头忙农事,在家门口晒太阳,坐在一起讲古。村民生活在空气清新的乡村里,看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吃着自己种的农家菜,如此一来冷宫代嫁妃,怎能不养生?怎能不健康?

上一篇:蜜桃成熟时1997迅雷下载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学习思维走向成功

下一篇:重生之崛起农村人民币上毛主席像的秘密-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