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老师,李群教授发表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文章爱康金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中外倾性与积极情绪正相关,与消极情绪负相关,神经质水平可正向预测消极情绪,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30年的纵向跟踪调查研究 发表在《欧洲精神病学和临床神经科学杂志》(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一项重要的研究理清了这一关系,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事件以及心理疾病随着时间进展,如何显现。研究发现大北照相馆,个体伴随高神经质水平倾向于患上心理疾病大宁剧院,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由Michael Hengartner(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主持的一项跨度近30年的纵向研究,参与研究的600名被试,在他们19~20岁(1979年)时测试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药物或酒精滥用情况以及家庭背景,将这些基本信息记录在案;之后,分别在1981、1988、1993、1999、2008年(被试大约已50岁地球之歌,只有335名被试参与实验)再次记录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的情况。 在被试年龄为29~30岁(1988年)、34~35岁(1993年)时再次填写人格量表,测量被试不同年龄段教海哗,人格纬度中的攻击性(包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外倾性(自信、兴奋的程度)以及神经质(包括日常的情绪不稳定程度和忧虑的倾向)的水平蓝血十杰。 即使在排除了家庭和教育背景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仍然发现了人格特质与心理问题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比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酒精和药物滥用之间有高度相关;相反,外倾性水平越高,所患心理疾病风险就越小。 对人格与心理疾病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者说“人格特征中,泽北荣治攻击性与神经质分数高、外倾性分数低的个体患上“焦虑与抑郁障碍”的风险,大约是那些攻击性与神经质分数低、外倾性分数高的个体的6倍”。
上图为工作室接待的真实患者,患者两次自伤未遂,与北京安定医院鬼皇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反复求医,先后以SSRI SNRI以及结合抗精神病药治疗,效果不佳,来访者人格特征中外倾向水平过低,神经质水平异常高,行为回避,社交障碍,消极观念明显,自杀意念较强。 启示: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大五人格预测并辅助诊断个体心理疾病的易感性和后期的治疗建议与疾病管理女医杂言。 负性的生活事件和遭遇,同样与心理疾病相关鳞沙蚕,例如,经历过失业和关系破裂的个体更容易发展出重度抑郁。 但是人格特质与生活事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素,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那些攻击性分数高的个体更容易失业和遭遇关系破裂等负性生活经历;神经质分数高的个体更容易失业。 此外人与永恒,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更容易发展出心理疾病。最后当心理疾病出现时,那些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卡帝兰,心理疾病症状要更严重(神经质人格对被试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半以上的解释效力)。 “我们的研究主要强调人格特质(主要是神经质)对精神病理学中心理疾病的发生、持续以及严重程度的影响”,研究者说道,“我们的数据更深一步强调了严重生活事件与心理疾病之间至少有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 研究意义 人格特征在中等程度受基因影响谢贤狄波拉,而这些基因同样也影响着心理疾病,最近瑞典一项“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个体神经质水平”的研究与另一项研究(在一百万男性群体中进行大样本调查,发现青少年时的人格特质断喉弩 ,特别是神经质,与他们未来发展出心理疾病的可能存在相关)结论吻合。 如果未来的研究仍支持个体的某些人格特质导致他们更易患上心理疾病,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和支持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个体。通过人格特征(神经质,攻击性与外倾水平)在青年时期进行筛查,并帮助潜在心理高危人群发展出更有弹性的人格特质汤传信,以此来避免未来心理疾病的发生。 文献翻译与整理:王翼 刘悦 中文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违者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Christian Jarrett.Articulation and testing of a personality-centred model of psychopathology: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community study over 30 years 王翼心理工作室治疗范围: Anxiety disorder/焦虑障碍(特定恐惧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Major depression/抑郁障碍 Self injury and suicide/自残,自伤行为干预 somatic symptom/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躯体症状、疾病焦虑障碍) relationship and martial issues/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和子女关系),亲密关系(包含情感问题、婚姻问题) 性少数群体(LGBT)咨询 以英文为母语的外籍人士心理治疗(offer psychotherapy to English speaker) 咨询和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针对抑郁伴随焦虑情绪、低自尊与创伤、自杀与自残行为的干预 行为治疗(exposure response prevention)针对强迫行为、社交回避/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发作的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躯体症状、疾病焦虑障碍)的干预 儿童依恋关系(attachment)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婚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基于家庭系统的治疗 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治疗(mindfulness based CBT) 基于实证研究(evidence-based therapy)的循证心理干预